|
《關於加快推進全省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各設區市人民政府 ,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 、各直屬機構 :
《關於加快推進全省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已經省政府同意 ,現印發給你們 ,請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 。
陝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0年8月8日
關於加快推進全省畜牧業 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畜牧業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也是我省現代農業發展最突出的短板 。加快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對於推進全省特色現代農業建設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大意義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精神 ,紮實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 ,穩住畜禽等重要農產品 ,經省政府同意 ,現就加快推進全省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
一 、總體要求
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將畜牧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 ,堅持種養結合綠色循環發展 、做強畜產品加工業 ,圍繞「做大生豬 ,做強奶山羊 ,做優奶牛 ,發展肉羊肉牛 ,提升家禽產業」思路 ,強化科技支撐 ,轉變生產方式 ,優化產業佈局 ,加快構建現代畜牧業產業體系 、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 ,推動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到2022年 ,全省生豬 、牛 、羊和家禽存欄分別達到1200萬頭 、170萬頭 、1200萬隻和8500萬隻 ,肉 、蛋 、奶總產分別達到145萬噸 、72萬噸 、220萬噸;到2025年 ,畜產品供給能力和質量顯著提高 ,全省生豬 、牛 、羊和家禽存欄分別達到1500萬頭 、200萬頭 、1500萬隻和1億隻 ,畜禽養殖規模化率超過65% ,肉 、蛋 、奶總產分別達到180萬噸 、80萬噸 、300萬噸 ,畜牧業產值達到1500億元 、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28% ,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超過85%;到2035年 ,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基本實現現代化 。
二 、加快推進畜牧業轉型升級
(一)優化產業佈局 。統籌土地 、水資源承載能力 ,明確區域功能定位 ,建設優勢特色畜產品基地 。依託楊凌示範區農業高新技術優勢 ,打造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先行示範區 。穩定陝南水資源涵養區養殖規模 ,加快傳統產業升級改造 ,支持建設15個生豬 、10個肉牛 、15個家禽基地縣 ,着力打造800萬頭生豬 、5000萬隻家禽 、50萬頭肉牛生態養殖產業板塊 。突出關中奶山羊 、奶牛優勢特色 ,堅持「雙奶源」結合發展 ,培育千億級奶山羊全產業鏈 ,推動奶畜養殖與乳品加工有機融合 ,發展壯大奶業和屠宰加工業 ,支持建設10個生豬 、15個奶山羊 、10個奶牛 、20個家禽基地縣 ,着力打造500萬頭生豬 、500萬隻奶山羊 、30萬頭奶牛和5000萬隻家禽養殖基地 ,培育20個年產值超10億的乳品加工企業 。發揮秦川牛 、陝北白絨山羊等地方良種優勢 ,實施良種引進和遺傳改良計劃 ,加快發展肉牛 、肉羊產業 。利用陝北 、渭北資源優勢 ,推行草畜配套和果畜結合 ,加快肉牛 、奶牛 、生豬向北部轉移承接 ,支持建設15個肉羊 、10個肉牛 、10個生豬基地縣 ,着力打造100萬頭肉牛 、2000萬隻肉羊 、100萬畝優質牧草新型畜牧產業板塊 。(省發展改革委 、省科技廳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省財政廳 、省自然資源廳 、省生態環境廳 、省農業農村廳 ,各設區市政府負責)
(二)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 。扶持建設一批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和家庭牧場 ,建立健全標準體系 ,提升標準化規模化水平 。支持畜牧企業建設養殖基地 ,採取入股 、合作等方式 ,帶動小散戶升級改造 ,形成高質量產能 。加大高新技術應用推廣 ,支持養殖場配套建設自動化飼餵 、環境控制 、飼草料加工 、防疫和環保等設施設備 ,實現 90%以上的生豬 、家禽規模養殖場配套自動化 ,95%以上的養殖場普及配合飼料 ,草食家畜青貯飼料使用率達到80%以上 。抓好生豬穩產保供 ,做好對散養戶的引導服務 。(省財政廳 、省自然資源廳 、省生態環境廳 、省農業農村廳 ,各設區市政府負責)
(三)堅持生態綠色發展 。堅持源頭減量 、過程控制 、末端利用 ,整縣推進畜禽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 。鼓勵支持社會資本建設區域性畜禽廢棄物處理中心 ,依法開展畜禽養殖場環境影響評價和監管 ,提高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 。推廣「果蔬茶園牧」種養模式 ,加快構建農牧結合 、種養循環發展方式 ,大型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到100% 。推進符合入網標準的生物天然氣接入城市燃氣管網 ,落實沼氣和生物天然氣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 ,依法對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和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的企業免徵環境保護稅 。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 ,探索有機肥施用補貼制度 ,促進農牧結合循環發展 。(省生態環境廳 、省農業農村廳 ,各設區市政府負責)
(四)加快畜牧業科技進步 。充分發揮楊凌示範區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輻射帶動作用 ,加大高新技術研發創新 ,建設一批綜合試驗站和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構建政府 、企業 、產學研技術服務體系 。加快制定技術標準規範 ,推動良種 、良法 、良料集成配套 。推廣工程防疫 、智能飼餵 、精準環控 、自動化採集加工 、資源化利用等綠色高效新裝備新技術 ,推動主要畜種養殖工藝 、設施裝備集成配套和規模化養殖全程機械化 。以實施「互聯網+」工程為契機 ,推動畜牧業發展與大數據 、雲計算 、人工智能等新技術 、新業態融合 。加強畜牧獸醫技術隊伍建設 ,加快培育新型高素質職業農民 ,鼓勵支持龍頭企業 、社會化服務組織組建技術服務團隊 ,開展社會化服務 。(省科技廳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省農業農村廳 ,各設區市政府負責)
三 、建立健全畜牧業發展支撐體系
(一)加強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 。實施畜禽良種工程 ,支持畜禽良種繁育企業改善生產條件 、擴大規模 、優化種群結構 、開展性能測定 。在畜禽優勢區佈局建設一批高標準畜禽良種場 ,鼓勵支持加工企業 、社會資本引進優良畜禽品種 ,建設種質資源畜禽場 ,加快良種繁育和推廣步伐 。支持種畜禽生產企業 、科研院所開展畜禽良種聯合攻關 ,培育一批新品種 。創新健全保種工作機制 ,加強地方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 。(省科技廳 、省財政廳 、省自然資源廳 、省農業農村廳 ,各設區市政府負責)
(二)加強飼草飼料生產體系建設 。調整優化種植結構 ,大力推進糧改飼 ,發展商品化青貯飼料生產 ,全省年均調整糧改飼50萬畝以上 。以陝北 、渭北為重點 ,建設牧草種子繁育基地 ,每年新增優質飼草保留面積2萬畝以上 。扶持建設10個現代草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和示範基地 ,推動草產品加工業發展 。大力發展飼料工業 ,加大飼料企業重組優化 ,建設10個年產銷量10萬噸以上的飼料企業 ,到2025年 ,全省飼料工業產量達到500萬噸以上 。(省農業農村廳 ,各設區市政府負責)
(三)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 。健全動物防疫行政管理和技術支撐保障體系 ,加強市 、縣(區)動物檢疫檢驗力量 ,強化縣級動物衛生監督執法力量 。改善縣級獸醫實驗室疫病檢測條件 ,補齊機構 、隊伍和設備短板 ,支持建設25個動物及動物產品運輸指定通道 ,有效防範重大動物疫情 。強化疫情處置應急隊伍 、物資儲備等能力建設 ,加強疫病防控技術培訓和分類指導 ,落實養殖場(戶)主體責任 ,提升養殖場(戶)生物安全防護水平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省農業農村廳 、省市場監管局 ,各設區市政府負責)
四 、加快構建現代畜牧產業體系
(一)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堅持「外引內聯 、扶優扶強」 ,加大企業上市指導扶持力度 ,發展壯大一批鏈條長 、實力強 、機制新 、能引領產業發展的畜牧業龍頭企業 ,帶動產業提質增效 。扶持龍頭企業擴大生產規模 ,延伸產業鏈條 ,加快技術裝備改造升級 ,打造10個全產業鏈名牌龍頭企業 。鼓勵引導龍頭企業通過兼併 、重組 、收購 、控股等方式整合資源要素 ,發展以大帶小 、協同配套 、分工合作 、利益共享的產業聯盟 。優化營商環境 ,引進國內外行業領頭企業來陝投資發展畜牧業 ,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省農業農村廳 ,各設區市政府負責)
(二)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堅持政策引導 、典型示範 ,培育家庭牧場 、專業合作社 、產業聯盟 、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鼓勵有志青年投身畜牧業發展 ,培育一批懂技術 、會管理的現代畜牧業職業經理人 ,為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生動能 。加大財政扶持 、創新金融制度 ,激發新型經營主體活力 ,建立產前 、產中 、產後社會服務體系 ,推動產銷對接 。堅持抓大不放小 ,推動小規模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融合發展 。(省財政廳 、省農業農村廳 、省市場監管局 ,各設區市政府負責)
(三)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運行模式 ,鼓勵養殖場戶通過入股 、參股 、合作等形式參與畜牧產業化經營 。支持畜產品加工企業與養殖場戶開展標準認定 、訂單收購 ,建立價格保護制度 ,合理分配養殖 、加工環節利潤 ,實現利益共享 。探索建立政府主導 、社會協同 、合作社推動 、企業負責的收益分配共享機制 ,推動養殖場戶與加工企業合作共贏 。(省發展改革委 、省農業農村廳 ,各設區市政府負責)
(四)大力發展畜牧加工業 。依託優勢畜產品主產區 ,大力發展加工業 ,提高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 。支持養殖 、屠宰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 ,加快構建種植 、養殖 、屠宰 、加工 、配送 、銷售一體化經營 。合理佈局畜禽屠宰企業 ,加快改造升級和整合重組 ,引導屠宰企業向肉類深加工企業轉型 ,新建20個現代化精深加工屠宰企業 。加快關中奶山羊產業集群建設 ,大力發展羊乳精深加工 ,鼓勵支持乳品企業優化產品結構 ,擴大嬰幼兒等高附加值產品生產 ,開展新產品研發 ,擴大產品市場份額 。鼓勵牛奶加工企業強強聯合 ,提升產能 。支持有條件的奶農和合作社發展乳製品加工流通 。支持陝北地區改進生產工藝 ,推動毛絨產品加工升級換代 。(省農業農村廳 、省市場監管局 ,各設區市政府負責)
(五)大力實施品牌戰略 。充分挖掘奶山羊 、秦川牛 、陝北白絨山羊等資源優勢 ,加大宣傳推介力度 ,打造陝西羊乳 、秦川牛肉 、陝北羊肉 、陝南富硒豬肉等特色畜產品公共品牌 。支持畜產品加工企業整合品牌資源 ,註冊著名商標 ,開發高端產品 ,申請地理標誌產品 、綠色 、有機食品認證 ,培育打造一批特色鮮明 、質量穩定 、信譽良好 、市場佔有率高的名牌畜產品 。鼓勵支持國內外著名龍頭企業以商標 、技術等無形資產入股畜牧企業 ,提升畜產品競爭力 。(省農業農村廳 、省市場監管局 ,各設區市政府負責)
(六)健全畜產品流通體系 。支持大型畜產品加工企業自建或聯建冷鏈倉儲物流設施 ,培育一批畜產品冷鏈配送物流企業 ,推進畜產品冷鏈運輸 、冰鮮上市 ,加快豬肉供應由「調豬」向「調肉」轉變 。落實畜禽及其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 。扶持一批養殖場通過互聯網開展畜牧業生產全過程展示 、「點對點」銷售 ,鼓勵畜產品加工營銷企業開展農超 、農社對接和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開拓銷售市場 。(省交通運輸廳 、省農業農村廳 、省市場監管局 ,各設區市政府負責)
五 、加大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
(一)完善畜產品質量監管體系 。加強信息化監管平台建設 ,建立健全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和飼料 、獸藥等投入品管理體系 。實施省 、市 、縣三級農產品檢測機構能力提升工程 ,加快農產品檢測機構設備更新和隊伍建設 ,實現飼料 、獸藥等投入品和畜產品質量監測全覆蓋 。鼓勵發展第三方檢測服務機構 ,探索政府購買社會化服務 ,提升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能力 。(省發展改革委 、省農業農村廳 、省市場監管局 ,各設區市政府負責)
(二)加強畜禽屠宰監管 。夯實畜禽屠宰屬地管理責任 、部門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 ,落實檢疫檢驗 、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等監管措施 ,嚴厲打擊私屠濫宰及制售注水肉 、病害肉等行為 。嚴格生豬定點屠宰管理 ,落實屠宰企業非洲豬瘟自檢和派駐官方獸醫檢疫制度 ,強化溯源追蹤 ,堵住監管漏洞 ,嚴格處置風險隱患 。開展畜禽屠宰標準化示範創建 ,每年創建5個以上部級標準化屠宰企業 ,提升屠宰行業標準化生產水平 。(省農業農村廳 、省市場監管局 ,各設區市政府負責)
(三)加強畜產品市場監管 。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畜產品市場 ,嚴禁地區封鎖 ,確保畜產品運銷暢通 。充分發揮農村經紀人銜接產銷的作用 ,促進畜產品合法流通 。落實畜產品市場准入和質量責任追究制度 ,加大對瘦肉精等違禁藥品使用的查處力度 ,完善液態奶標識制度 ,加強市場監管 ,確保上市畜產品質量安全 ,提振群眾消費信心 ,推動產業健康發展 。(省農業農村廳 、省市場監管局 ,各設區市政府負責)
六 、強化政策保障
(一)落實用地政策 。各縣(市 、區)政府要將畜禽養殖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 ,合理安排新增養殖用地空間 ,畜牧業用地按農用地管理 ,可使用一般耕地 ,不需占補平衡 ,不需辦理用地審批手續 。簡化養殖用地備案手續 ,對具備用地手續的養殖場進行改建 、收購 、租賃 、入股建設的 ,依法辦理備案主體變更 。完善設施農用地政策 ,有效保障新(擴)建規模養殖場和廢棄物處理利用的設施用地 。嚴禁超範圍劃定禁養區 ,對依法劃定的禁養區內確需關停搬遷的規模養殖場 ,當地政府要安排用地支持異地重建 。鼓勵利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四荒地」(荒山 、荒溝 、荒丘 、荒灘)發展畜牧業 。(省自然資源廳 、省農業農村廳 ,各設區市政府負責)
(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加大資金統籌力度 ,創新省級財政投入方式 ,建立政府引導 、生產主體自籌 、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重點支持畜禽養殖基地縣 、良種繁育推廣 、糞污資源化利用 、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 、公共品牌宣傳推介以及龍頭企業擴大再生產貸款貼息等 。積極爭取中央項目資金支持 ,加大市縣財政投入 ,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導向作用 ,將自動飼養 、環境控制 、疫病防控 、廢棄物處理等農機裝備納入補貼範圍 ,着力改善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設施設備條件 。要突出奶山羊 、奶牛優勢特色 ,研究制定引導扶持奶源建設的政策措施 。(省發展改革委 、省財政廳 、省農業農村廳 ,各設區市政府負責)
(三)強化信貸保險支持 。創新金融信貸產品 ,探索將土地經營權 、養殖圈舍 、大型畜牧機械保單訂單抵押等納入抵質押物範圍 ,加大對畜牧業發展的信貸支持 。落實國家生豬政策性保險 ,支持探索其它畜禽品種保險模式 ,增強抵禦市場風險 、疫病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 。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 ,採取貼息 、擔保 、基金等多種手段 ,吸引金融資本和社會投資主體投向畜牧業領域 ,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 。(省發展改革委 、省財政廳 、省農業農村廳 、省地方金融監管局 、陝西銀保監局 ,各設區市政府負責)
(四)加強信息引導服務 。推進「數字畜牧」工程建設 ,整合畜牧生產 、疫病防治 、檢疫檢驗等監測網絡 ,完善生產信息收集 、分析和發佈制度 ,充分利用大數據等現代技術 ,加強畜牧業生產預測預警 ,指導合理安排生產 ,促進畜產品均衡上市 ,防止畜產品價格大起大落 。發揮輿論導向作用 ,正確引導畜產品健康消費 ,擴大消費需求 ,推動畜牧業持續發展 。(省農業農村廳 ,各設區市政府負責) |